在我大学的那几年,我参加了一个年轻人的团契。我们定期聚会,通常在晚上,一起团契。我们会花上好几个小时,谈论与学习、生活和事奉有关的各种议题;我们分享困难与喜乐,讨论、辩论,也一同祷告。
那时团契中的一些成员至今仍在那里事奉,另一些则活跃在教会中。但每当我们再相聚时,那份基督徒友谊的喜乐,总能迅速回到我们中间。在早期相处的岁月里,我们之间建立起了以真理为根基的联系。这样的关系,即便经过多年分离,也不会消散,除非我们自己否认了那曾经共同持守的真理。
短暂的情谊
这与我中学时代的一些友谊形成鲜明对比。那时我也有过一些亲密的朋友,但那只是短暂的情谊。如今再见到那些老同学,心里依然高兴,却往往聊不了多久就发现无话可说。那些友情之所以转瞬即逝,是因为它们建立在无法持久的事物之上。
我与校园团契那些家人们共度的那段关键岁月,是我属灵生命中极为重要的时期。在那里,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,基督信仰并不是孤立的、单打独斗的信仰,而是一种群体性的、互为彼此支撑的信仰。我们在祷告中同心合意,在查经中彼此启发,在生活的点滴中互相扶持,那种属灵的联结让我明白,信仰不仅关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,也关乎我们如何在弟兄姊妹中被塑造、被激励。
早期卫理公会运动对教会的一大贡献,正是在于重新恢复了早期教会中“属灵彼此监督”的实践。卫理公会的信徒通过小组查经、生活分享和相互督促,使个人信仰不仅停留在私人的层面,而是被带入群体互动中,从而得以成长、坚固与成熟。这种实践提醒我们,属灵生活若脱离群体,就容易陷入孤立、自我满足或信仰停滞的危险。
然而,当代社会的个人主义高涨,使得今天的教会更需要重新强调圣经所教导的群体生活观。我们常常习惯于单独祷告、独自读经、孤立面对人生挑战,却忽略了彼此联结的力量。圣经所描绘的信仰生活是互相扶持的,是在群体中被磨炼和激励的。这种属灵友谊关系的建造,正是我们信仰成熟的关键。
我们若想了解友谊的美好,我们首先要从《箴言》中一个关于友谊本质的重要真理开始。
两种朋友
《箴言》18章24节提到两种不同的朋友:“滥交朋友的,自取败坏;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。”这节经文的结构是典型的希伯来诗歌形式——由两句彼此相关、互相映照的陈述构成,这种写作手法被称为“平行法”(parallelism)。在这里,这两句话呈现出相反却互补的真理。
经文的第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译法。钦定本(KJV)译作:“结交朋友的,要显出友善。”(A man that hath friends must shew himself friendly.)然而,这种译法可能并不准确。更可能的意思是:这里提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朋友。
多种译本帮助我们理解第一种朋友的特点。和合本译为:“滥交朋友的,自取败坏”,强调这种友谊的危险性。修订标准版(RSV)译为:“有些朋友只是装作朋友。”(There are friends who pretend to be friends.”)进一步揭示了这种虚假关系的本质。
无论采用哪种译法,这节经文都提醒我们:我们身边可能有许多“熟人”,但他们并非真正的朋友。这对句中的第二句话描述的是“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”。其中“亲密”(dabaq)一词(或作“紧紧相连”)在原文中,与《创世记》2章24节中丈夫“与妻子联合”所用的词相同,也与《路得记》1章14节中路得“舍不得”婆婆拿俄米所用的词一致。
据《旧约神学字典》解释,“亲密”(dabaq)一词包含着情感上的依恋与忠诚的持守两层含义。而“情感”与“忠诚”正是真正友谊的核心要素,《箴言》其余部分也在不断阐释这一主题。事实上,这种源于神圣启示的友谊,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理想形态,更成为上帝抚慰人心的重要途径。在等待和孤独的期间,上帝会亲自补足我们内心的空缺——首先藉着祂自己的同在安慰我们,其次藉着信徒之间的友谊使我们得着扶持。正如《箴言》18章24节所说:这样的朋友比弟兄更亲密。
因此,朋友可以分为两种:一般的朋友与真正的朋友。不难发现,《箴言》反复强调,几个亲密的真朋友,远胜过一大群泛泛之交,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层次。连耶稣也如此示范祂的人际关系:祂服事群众,却有一群特别亲近的朋友——十二门徒;在十二人中,祂又拣选了三位核心门徒,而在那三位中,还有一位被称为“耶稣所爱的门徒”。
朋友与小圈子
但耶稣从不结党。所谓“小圈子”,是指人们出于私利而表现出的“友好”。这种友谊的动机自私,因此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,把那些被视为“威胁”的人排除在外。小圈子排斥他人、诋毁他人、散布流言。
相反,耶稣身边的小团体是一个服事的群体。他们的使命是服事人。从团契中得着力量,他们便以牺牲的爱去满足他人的需要。
因此,我们所提倡的绝不是小圈子。小圈子使人疏远;而圣经中的友谊使人得益。对那些从事事奉的人,我要特别指出:我们必须努力打消一种误解——就是别人以为我们只关心“自己最亲近的朋友”。这种批评常常针对那些实行亲密团契生活的人而来。
应对这种批评的一种方式,是在公开聚会中避免只与熟悉的朋友交谈。公开场合最好的用途,是借此机会去认识那些我们还不太熟悉的人。我们也应当让会众或我们所带领的群体知道:那些与我们关系最亲近的人——我们的同工——之所以与我们同在,是为了帮助服事。他们愿意为这种呼召付出代价。他们是我们的团队成员,不是我们的小圈子。
因此,当我们回望身边的友谊,或是在事工中构建关系时,我们所需要的,正是这种以真理与忠诚为纽带,以彼此造就与共同服事为目标的属灵情谊。它不惧怕时间的淘洗,因为它所建造的,不是建立在流沙般的共同兴趣或环境便利之上,而是建立在真理与恩典的磐石之上。这样的友谊,不仅是人生风雨中的庇护所,更是上帝用来塑造我们生命、彰显祂自己慈爱与信实的器皿。它提醒我们,我们并非独行的客旅,而是在基督里互为肢体的家人,在彼此的生命中,见证着一种“比弟兄更亲密”的、从上帝而来的爱与联结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