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塔千载,协和百年

作者: 林慕理
来源:福音时报
2025-11-13 08:53:17
分享与播放

图片1.jpg

笔者昨天收到福州协和医院宣传部、统战部通知: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建院165周年暨“我遇见最美的光”、“百年协和 医脉相承”主题摄影展即将结束……

图片2.jpg

笔者拍摄的以福州白塔为背景,象征协和医院165年的历史积淀与“和”文化精神,以“和”为纽带,凝聚社会力量,行医济世,铸就了百姓心中经典品牌为内容的《白塔生辉 协成人和》作品入选,并与百余幅作品在医院广场和天桥过道展出。

图片3.jpg

图片4.jpg

虽然今年“凤凰”台风尚未在福州登陆,但气象台已发布大风预警,天空还飘着小雨。上午,笔者依然来到五十多年前曾实习的福州协和医院参观。重温这个一百五十多年前由基督教创办的医院历史,心情特别激动。

福州于山上的白塔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西麓,是福州标志性古建筑之一,始建于唐天祐元年(904年),外敷白灰,俗称“白塔”,与乌塔并称为福州“三山两塔”核心景观。

图片5.jpg

1937年兴建的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红砖大楼

1847年至1850年期间,美国公理会、美部会、美以美会等教派先后派遣传教士到福州传教,并通过办学、行医等方式扩大影响。1860年福州基督教创办圣教医院,1877年又创办福州马高爱医院。在福州白塔矗立了近千年之后,1860年,在景色旖旎的于山之麓、白塔北侧,一所由美国教会出资创办的福州圣教医院开诊了。它在小巷纵横、马头墙林立的城中心,很快成为了缺医少药病患的福音。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三家西医医院,也是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。

1877年,福州仓山岭后,美国教会又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医院——马高爱医院。1884年,在这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医院里,走出了中国最早留洋的女医学博士——福州人许金訇;1907年,这里迎来了美国护士Cora E Simpson,她以马高爱医院为基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,并发起、促成了中国护士协会的成立。Cora E Simpson以优雅的中国名字——信宝珠,载入中国医学史册。

1928年10月,福州圣教医院与马高爱医院合并为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。1936年6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,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新大楼正式破土动工。1937年新病房大楼落成,一色的红砖砌成,是当时福建规模最大、设备最好的医院。配备电梯、电话、抽水马桶及南方非常罕见的供暖设备,手术室、手术教学看台、隔离室、各类病房、图书馆等一应俱全,红砖楼成为当时福州的标志性建筑,福州人的骄傲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福建省政府于1951年正式接管协和,更名为福州中国协和医院,协和的发展迈入新的轨道。1959年,协和成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,为福建省培养输送了大量各类医学专业人才,被誉为“福建医学人才的摇篮”。改革开放的春风,为协和注入了新的活力,让这家百年老院焕发出新的生机。1984年7月1日,经福建省政府批准,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正式恢复,自强不息的协和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。

图片6.jpg

改革开放后兴建的协和医院外科大楼

福州白塔的砖石铭刻着千年风雨,协和的红砖墙承载着百年仁心。当《白塔生辉 协成人和》的影像定格在光影之间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建筑的交叠,更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医学史诗。从1860年圣教医院的初诊到今日的八闽医脉,从传教士的听诊器到现代手术室的精密仪器,“和”字始终是贯穿时空的纽带——它凝聚着中西文明的交融,见证着医者代代相传的济世情怀。这座塔与院的对话,终将随着新世纪的曙光,续写更多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篇章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(fuyinshibao2006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、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,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,如需转载,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。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,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