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会敬老节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,今年教会登记了八旬以上的长者有近120位。节日当天有90位老人如约而至,我们为每位老人佩戴了大红花,送上了精心准备的节日礼品,让他们在群体中感受被关心、被记挂,也提醒他们要坚定靠主;对未能到场的,同工们也会逐一上门探访。可随着参与次数增多,深深的疲惫感涌上心头,甚至让我觉得这个承载着信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,变得越来越“没意思”。
这份疲惫,源于我前期准备以及在活动过程中亲见人性的软弱。前期准备中,老人不听教会报告要求来登记,到登记中互不谦让、争先恐后;活动现场,不少人昏昏欲睡,对聚会内容毫无兴致;在拍照环节,不少老人迟迟不愿挪动脚步,我们反复告诉他们会有专人妥善看管礼品,放心去拍照,大多数老人仍要将礼品带到拍照的地方才安心。
看着他们身体早已因年岁增长而日渐虚弱,可人性里的自私与对失去的恐惧,却丝毫没有随岁月减退的状态,让我心生疲惫。更让我深思的是,许多平时极少参与教会聚会的老人,唯独在敬老节这天会准时出现。我忍不住暗自揣测:若明年的节日只有胸前的大红花,没有了实实在在的礼品,他们还会如约而来吗?甚至会不由自主地想,我们终将走向晚年,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,被对失去的恐惧裹挟?
直到一件事的发生,彻底改写了我对教会敬老节活动的负面认知。敬老节结束后的第三天,我接到了一场追思礼拜的电话,得知逝者是一位87岁的老信徒,我第一反应是为她没能赶上敬老节而遗憾,不过她的儿媳妇告诉我,老人不仅参加了节日活动,还在心满意足中离世。原来,老人身体虽已十分虚弱,儿子、媳妇都劝她敬老节不要去教堂,她却执意要到教会过节,儿子、媳妇拗不过她的心意,特意在三轮车上铺上棉被,将她送到教会过节。活动结束后的合影环节,尽管她当时精神也不是很好,但她坚持在这个大家庭里留下了合影。谁曾想,活动当晚她便说累了,弥留之际,叮嘱子女为她祷告,到了周五下午,便安详地离开了人世。
这位老人用生命最后的坚持,深深触动了我,也让我对敬老节的“没意思”有了彻底的改观。我忽然明白,并非每一位老人心心念念的都是礼品,他们真正渴望的是来到教会,来到“神的家”与弟兄姊妹相聚。此刻的奔赴,无关物质,纯粹是高龄老人对信仰的坚守,对爱和恩典的渴慕。
那一刻,我深深被感动,同时认识到敬老节辛苦举办活动的意义:它从来不是要消除人性的软弱,也不是要做一场完美的“道德楷模”展示。它是为那些晚年行动不便,不能到教会的长者,搭建一个被看见、被牵挂的平台;是让即便带着不安全感与自私的他们,也能在这份刻意的关爱中,晓得他们依然是神眼中的瞳仁,手中的珍宝,他们依然被神深深爱着,使他们信仰得坚固,晚年有盼望。
在探访中,老人因看到牧者同工感受到来自教会的爱,纷纷露出欣喜的神情,他们在合影时不忘理理头发,拉拉衣服。有的老人接过礼品后,主动提出要奉献,也会认真聆听“靠主刚强,既或不能去教会也要心里渴想主”的提醒。
那一刻,我知道教会举办的敬老节活动大有“意思”,它藏在老人们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到教会的脚步里,藏在他们不愿错过在神家相聚的心愿里,更藏在那些超越物质的感恩与喜乐中。它还让我懂得,爱老人不应苛求对方完美,陪伴不必回避人性的软弱,只要用真诚牵挂搭建起爱的连接,便能让老人们在信仰的滋养中,感受到神的同在,经历最真实的喜乐与满足。这便是教会举办敬老节最朴素、最厚重的意义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




















